行业资讯 分类
开创农业绿色发展新局面发布日期:2022-10-25 浏览次数:

  开云体育作者: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高级工程师宋成军,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研究员邢可霞,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世梁

  绿色发展观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农业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的一个分支,是整个绿色发展的基础,是绿色发展理论在“三农”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深刻领会习生态文明思想,回答好农业绿色发展“哪里来”“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关键问题,才能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这场深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泛在概念,广泛使用于普通媒体乃至科学刊物,但至今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从全球各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看,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以优质农产品和农业生态产品持续供给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技术、装备为支撑,逐步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多功能农业生态体系的发展过程。理论上讲,凡是能够推动农业绿色化水平的行为、活动都应该纳入农业绿色发展,从外延来看,依据产业链,可分为绿色投入、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消费,也可依据要素分为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制度、绿色文化,还可以依据农业活动类型分为绿色种植业、绿色畜牧业、绿色渔业和绿色服务业。

  习生态文明思想开创了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在生态文明视域中,可概括为农业绿色发展的“1234”。

  习总指出,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并进一步要求把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列为民生优先领域进行解决,到2035年,美丽乡村目标基本实现,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乡村振兴规划》提出,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可见,未来10-15年内,农业绿色发展将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

  2017年,中央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农村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因此,习生态文明体系框架下,农业的绿色发展实质上是农业农村融合化的绿色发展、生产生活融合化的绿色发展。

  2018年,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的时间表也为农业绿色发展标记了3个关键时间节点,即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分三步走:到2022年,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生态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是更加注重资源高效。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高投入、高消耗,资源透支、过度开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树立循环节约的发展观,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划定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药、节肥、节种、节劳和减排等资源节约技术,发展高效农业,依靠产业科技创新和从业者素质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

  二是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农业环境保护长期以来历史欠账较多,问题也逐步凸显,生态环境也亮起了“红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树立环境就是民生的福祉观,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推动生产生活循环化、清洁化,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重显农业绿色的本色。

  三是更加注重生态修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树立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重构田、塘、梗、丘、园、林、路等生态要素,建设农业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打通农业生命共同体的命脉,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加快推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完善耕地、草原、森林、湿地、水生生物等生态补偿政策,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将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支撑。

  四是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从农产品的种类看,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优质的、品牌的还不多,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另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树立绿色生活方式的消费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生活方式绿色,倒逼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同时,加快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乡村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更多优质乡村生态产品,发展多功能农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需求。

  通过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区划,实现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格局。一是落实农业主体功能区划分,基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定技术,依托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立足生态承载力(如水土资源匹配性),将农业发展区域细划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明确区域发展重点。二是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区划。在主体功能区划之下,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现“功能区”“保护区”“优势区”与主体功能区区划的衔接合一,形成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区划方案,指导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布局。三是优化乡村“三生”空间,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优化乡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三生”空间布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乡村田园生态系统。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绿色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农业绿色产业主要包括:一是清洁生产产业,着力发展园区产业链接循环化改造、园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与替代、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农业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节能环保。二是清洁能源产业,着力发展生物质能利用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多能互补工程建设和运营。三是生态环境产业,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畜牧业、绿色渔业、农作物种植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和运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四是生态保护产业,包括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营和生态功能区建设维护和运营等。五是生态修复产业,着力发展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建设运营、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荒漠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等。六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主要包括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物流绿色仓储、公园绿地建设养护和运营。七是绿色服务产业,主要包括绿色产业项目方案设计服务、绿色产业项目技术咨询服务、碳排放权交易服务、水土保持评估、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等。

  在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农区养护修复田园生态系统。一是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集成推广绿色生产、综合治理的技术模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资源匮乏等不宜连续耕作的农田实行轮作休耕。二是降低耕地利用强度,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制度,管控西北内陆、沿海滩涂等区域开垦耕地行为。三是完善农田生态基础设施,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开展田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比如植物篱、生态沟渠、生态廊道、生态岛屿、防护林网等,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丰收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二是培育农产品绿色消费方式,倡导安全、健康、环保的饮食理念,鼓励采购时令绿色食材,提倡适度点餐,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拒绝食用珍稀野生动物,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鼓励餐厨废弃物家庭、社区再利用,建设绿色厨房试点。三是生活方式绿色化试点,选择条件较好、工作成熟、经验较丰富的乡村,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引导青壮年群体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发挥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在全社会的带动辐射作用,摸索经验,树立典型,引领示范。

  一是开展农业自然资产统计试点工作,按照FAO提供的原则、框架与方法体系,开展农业自然资产统计试点,推行农业自然资产统计评价,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的绿色农业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建立绿色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梳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英国环境管理项目、美国基于资源与环境的最佳管理措施等先进经验,全面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补贴政策和资金,形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补偿技术清单、补偿标准,以及执行流程、评估标准,实施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偿制度。三是制定国家农业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逐步制定细化目录或子目录,并紧密结合国家绿色产业政策及时进行调整,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制度,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推行出台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推广支撑政策,指导各机关、团体、企业、社会组织更好支持农业绿色发展。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